2)第八一九章 葬礼与丧钟(上)_官居一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所指是谁,其实已经是心照不宣了。

  而百官讨论最热烈的,则是今天一早皇帝下旨,命礼部立刻议定胡宗宪的哀荣、谥号……作为一个极复杂的人物,胡宗宪身上兼具的抗倭英雄和严嵩党羽的身份,使他自从登上历史舞台的那天起,便饱受争议,甚至是非议。当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轻重各有不同……当初他和赵文华联合陷害张经、李天宠之时,虽然朝中怒不敢言,但民间和在野的士大夫,将他骂成了助纣为虐的歼邪小人;然而当他一肩担起七省、十年抗战、力挽狂澜之时,对他的赞美歌颂声,渐渐压倒了非议,直到倭患基本平定、东南恢复安定后,他的声誉也达到了辉煌的顶点。在那个时期,对他的非议便如太阳的黑子一般,完全被万丈光芒所掩盖。

  然而其盛极而衰又是那样的突然迅猛而又充满必然……倭乱平定后,朝廷已经不需要一个威望极高、手掌重兵的东南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故事再次上演。当然之所以被烹得这么快,跟他与严党的瓜葛,有很大关系。

  ‘君以此兴、必以此亡’的历史规律,再次上演,昔曰的助力和靠山,如今变成了原罪和祸水。胡宗宪被倒严斗士们,视为必须除之后快的眼中钉、肉中刺,很快蜚声四起,质疑和非议迅速抬头,使他身上的不世功绩逐渐黯淡。胡宗宪也黯然下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但数年之后的伪造圣旨案爆发,将他又一次推上了风口浪尖,其个人命运和名誉,也如惊涛骇浪般急剧沉浮……先是被东厂逮捕、押赴进京受审,遭到士林的一致口诛笔伐;而后在山东离奇受审、饱受折磨而亡,沈阁老千里赴京为其喊冤,见其遗容后心痛吐血,这一切都引起了士林和民间的巨大的同情……中国人素来有‘死者为大’、对亡者‘叙功不论过’的传统,更何况是个有功于社稷、又被东厂和歼佞小人联手折磨致死的国士?舆论很快调转潮头,对胡宗宪功绩的肯定、和遭遇的同情,占据了绝对上风!

  不过也一直存在着不和谐的声音,毕竟那些合谋迫害胡宗宪的人,那些信奉‘立功是小,失节事大’的道德之士,还有自以为看准风向的投机分子,都不愿看到胡宗宪登上神探,仍要不遗余力的继续抹黑他。

  一个事实是,就在胡宗宪死讯传来至今的四十天里,通政司便收到了七十多封、三十多人次对他的弹劾揭发,虽然被隆庆皇帝留中不发,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传得沸沸扬扬。

  人们都说,得亏这次都察院深陷是非,那些御史们没脸吭声,剩下六科给事中孤掌难鸣,否则对于胡宗宪的褒贬扬抑,肯定又是一场轩然大波,绝不会像现在这样一边倒的。

  现在皇帝命议定胡宗宪的哀荣和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