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5.藏书_老大是女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藏书对本院生员开放,凡是院中学子,只需在管干处登记,就能借阅阁中书目。

  书籍珍贵,一部经书外面书肆要卖四五两银子。书院的藏书免费供众人借阅,数量虽多,但借阅频繁,难免有损毁。为保护藏书,保证大部分学子能读到自己想读的藏书,藏经阁从借阅的手续、期限、册数,借阅的范围,到毁损图书的惩罚等等都立有十分明确的规定。按照规定,生员从阁中借走书目时,必须填写登记册,记下自己借书的日期、数量和姓名以及大致的还书期限。到还书时,正办或副办检查书籍无误,记明某月某日某人归还某书。

  每到年末,藏经阁会统一催书。遗失书籍或严重损毁书籍的需要照原价三倍赔偿或从其他地方购置书籍补上。

  书院的规定清晰明了,但偌大的藏经阁只有管干、正办和副办三人认字,其他杂役大字不识一个,只会干一些清扫、搬运的苦力活,难免照应不过来。整理藏书不仅要识文断字,还得对藏书分属的书目、年代一清二楚,这项工作琐碎繁冗,管干、正办、副办三人忙于自己撰写文章,常常疏忽本职工作。

  借出去的书没人催,登记潦草,找不到借阅记录,书籍目录长期没人整理,湖广各地文人乡绅捐献的书目堆积在库房里……新书学生们借不到,旧书早就不知遗失在何处,藏经阁的书籍随意摆放在书匣里,没有明确索引,学生自己去找什么都找不到……

  藏书阁的管理一团乱,教授们略有耳闻,但整理起来实在太耗费人力,起码要几个月才能理出个大概的眉目……

  事情积压再积压,造成如今藏经阁管干也不知道阁中到底有哪些藏书,外借的又有多少藏书,藏书就在阁中但谁也不知道放在哪个犄角旮旯的混乱局面。

  …………

  学子们议论纷纷。

  他们中的很多人借不到想借的书,只能托人去外边书肆买,但一来书籍太贵了,不是所有人都能承担得起买书的花费,二来书肆更喜欢卖科举应试相关的参考书目、时文和供市井闲人消遣的小说,教材之类的书籍好买,那些珍贵的只在私底下流通的书目实在难寻。

  回到甲堂,傅云英命王大郎铺纸研墨。

  她没有犹豫,立刻提笔给山长姜伯春写了封信,阐述书院管理细则。

  来书院就是为了看书的,结果藏书阁正办和副办却敷衍了事,再拖下去什么她时候才能借到想看的书?

  既然正办、副办不愿抽时间整理藏书,那就发动书院学子来承办这项差事好了,正好可以让学子们熟悉书籍借阅的流程,给他们提个醒,免得学子们借到书以后随便往书架上一摆就忘在脑后,导致其他学子想借书研究却借不到。

  而且唐代书院创建之初的主要职能便是藏书,藏书的管理、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