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七章:为民著书_六朝汉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产出,的确是一个筹集军费的好方法。

  他暗下决定:一会儿比试结束,一定要拉着农家的人,检验这方法的靠谱程度。

  靠谱的话,定要让侍中上书陛下,全国推广。

  良岳对司匡拱手,“待比试结束,阁下可否让鄙人亲眼见识新式牛耕之法?”

  “不行!”

  司匡摇了摇头,一口拒绝。

  “为何?”

  “吾忙着编撰《齐民要术》,没有展示的功夫。”

  《齐民要术》?

  这是什么东西?

  编撰。

  听起来像是一本书。

  听名字,像是涉及齐地百姓的。

  良岳额头上挂着三个大问号,再次拱手,试探性问道:“敢问,这是……”

  司匡微微一笑,环视下方围观众人。

  高呼。

  “吾在齐鲁之地耕种多年,深知百姓耕种之难。虫害、洪涝、冻灾、干旱……少收……困扰天下百姓久矣。”

  “吾耕种之时,在对付灾害上,略有所得,加之询问德高望重前辈,于数年之前,总结耕织技巧数十种。耕种、治害、施肥、收割……诸如此类。”

  “为检验其真实性,吾曾经以一亩为试验田,另一亩田为对照田,进行比较。最终验得,方法可行。”

  “若将诸多技巧中的通用方法在大汉推广,大汉每亩产量,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产一半。即,良田产出,在两石至三石之间!”

  “此法,正是军费出于农业的底气!”

  “吾欲将方法总结,著书一册,教天下农民。因为其源自齐地,吾特将其命名为《齐民要术》!”

  良岳瞳孔逐渐变大,脸色彻底变了。

  头晕目眩,有些不知所措。

  刚才听到了什么?

  为天下农民著书?

  他一手撑地,借力,不顾仪表,慌忙的站了起来。

  好家伙。

  这牛吹的……有点过了吧?

  哪怕是农家在战国时的诸子,都做不到这一点。

  自古至今,从未有人做到这一点。

  这个年代,写农学著作蕴含的难度,堪比制定一部新的历法。

  农学著作的修订,涉及到探索、实验、成书、推广多个环节。

  除非有皇室、农家的支持,仅凭一家一姓,断然不可能完成。

  先不说这技巧的可信程度,单是那个产量增加一半,就有些匪夷所思,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除非长安强制推行,否则,没有哪个农民愿意冒着绝收的风险,进行耕种实验。

  况且,农民根本不识字,传授种植之术这件事,最终还得落到地方上的蔷夫、里长、亭长这群人身上。

  一家一姓,不可成!

  这也是为何农家出现几百年,却没有人把心思投在这上面的原因。

  不是不愿意,而是力量不够。

  这上面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足以榨干诸子百家财产的总和。

  良岳抬起左手,用力的抹了一下嘴巴,试图缓解心中的惊慌。

  伴随惊慌,他的声线出现了颤抖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