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四十二章 徐三少的办法,突袭石佛口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这家客栈了。”徐弘玉停下脚步,歪头看着一侧的招牌。

  徐小七赶忙进店叫着伙计,时间不大,两人便被安排了房间,伙计又忙着去端热水。

  锦衣卫把这些公子哥带回京城,就算是完成了任务。谁会想到有人竟不想回家,半路便拐了跑了呢!

  等到伙计搬来木桶,倒上热水,立刻得到了徐三少的小费。除了是对殷勤服务的奖赏,徐三少还向伙计打听了一下最近京师发生的事情。

  “京营招兵——”徐三少的眼中闪过亮光,追问道:“可知道具体的条件?”

  伙计边想边回答道:“良家子,身体健壮……嗯,小的记得不多。”

  徐三少皱起了眉头,问道:“除了这些,武举考试又有什么新章程?”

  伙计挠了挠头,说道:“武举是秋天开吧?不过,要是国子监的学生,是可以转武举的。详细的,小的也不太清楚,只是听客人们聊天时说的。”

  哦,还有这事儿呢!

  “好,你下去吧!”徐三少点了点头,打发走了伙计,半躺在木桶内,在袅袅热气中陷入了沉思。

  在国子监学习的,明代通称为“监生”,可享受“助学金”,由国家财政支出,因为是用于学生改善伙食,故称为“廪膳”。

  一般来说,能够到国子监学习的都是读书很厉害的家伙。你想啊,那可是国家财政支持的名牌大学,能随便进吗?

  不过,也有例外,考不上,咱可以是自费生,或者叫赞助生啊!

  景泰元年,代宗朱祁钰便开始从招生指标上动脑袋了。凡想入国子监读书者,不论成绩优劣,不问家庭出身,“军民子弟”只要肯赞助,就给名额!

  而且,收的不是金银,只收当时短缺的粮食或是马匹等。从此以后,国子监就多了一类学生,也就是自费生,叫“例监”。

  景泰年间的“例监”,最高的要八百石米,低者三百石米;成化年间则稳定在一百石米。

  如果不要学籍,只当旁听生镀镀金,或是插班生、肄业生什么的,还可以享受“优惠价”。

  除例监外,国子监里还有一类学生,叫官生。主要是官员子弟、勋戚子弟、留学生、举人监生。

  所以,对徐三少来说,凭他的家世,入国子监简直不要太轻松。在南京时,徐府就给他办过,他压根没去。

  可现在,听到有这条从军的路子,徐三少的心思立刻活络起来。

  也不用回南京那么麻烦,就去求定国府给帮忙,直接在北京入国子监。然后,嘿嘿,就简单喽!

  想到这里,徐三少哗啦一声从桶中站起,冲外间屋招呼着,“小七,走,咱回定国公府去住。”

  啊——徐小七正啃着鸡腿,嘴上流油。听到少爷的招呼,一边应声,一边赶忙放下,胡乱擦了擦手,掀帘而入。

  这刚住下,屁股还没坐热呢,就又要换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