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七十五章 逃路,陷阱_我真是大昏君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漕运,牵扯到众多官员的利益,自古以来也是腐败多发的重灾区。

  所谓“收稻米一石止作七八斗”,“每办一漕,额多之州县官立可富有数十万之巨资”“每漕一石抵都,常二三倍于东南之市价”。

  从表面上看,漕运最重要的问题在于成本太高,漕粮的运费远远高于米粮本身的价值。

  但京师是“四方会归之区”,“兵民商贾群萃而居”,都靠漕米供应。由于京师的粮食问题至关重要,即使漕运要花很多钱,赔本也得干下去。

  而不管是户部官员还是地方官吏,谁都知道这个弊端,可谁也不敢轻言停运。你想咋滴,要饿死皇帝,要激起京师民变吗?

  所以,漕运的弊端如此明显,富了官、穷了国,但却一直沿袭。

  如果是因为漕运衰败将导致沿途州县的经济发展,而招致官员的抵制,朱由校也觉得欣慰。

  可照他看来,那些官员可没那么高尚,他们是想着继续从漕运捞钱,才堂而皇之地找来些借口来反对。

  还不了解你们的伎俩?朱由校面带冷笑,决定从源头入手,拿下总督漕运的朱大典,震慑一下阻挠派的官员。

  逐渐扩大海运的数量和规模,是既定的方针政策,不仅仅是经济快捷那么简单。等到小冰河期到达高峰,旱得连黄河水都干了,还搞个屁的漕运?

  现在,平辽虽然还是第一位的,但建奴已经翻不起大风浪。只要朱由校不死,顶多两三年,耗也把建奴耗死了。

  但持续几十年、此起彼伏的大灾害,如何渡过,如何在不起民变的基础上熬过去,则成了与平辽同等重要的艰巨任务。

  是灾荒和民变摧毁了大明,建奴不过是趁虚而入,捡了个天大的便宜。至少朱由校是这样认为的。

  尽管在报纸上已经预言了大灾害的步步逼近,但有多少人重视,又有多少官员在为此努力呢?

  朱由校轻抚着额头,思来想去,觉得该是让一些地方督抚入京叙职,郑重其事地当面交代吩咐一番了。

  嗯,得先让他们准备准备,至少得编制个计划,有关抵御灾害的各个方面的举措啥的。

  ………………………….分隔线……………………………

  枪声响成了一片,急而不乱,叠加在一起也有震耳欲聋的感觉。

  白烟升腾,弥漫消散,连躲在山上的百姓都能闻到呛人的硝磺味儿。

  “又把女真人打退了!”张东瑞瞪大眼睛瞭望着,虽然看不真切,也能发现建奴的攻击被明军顶住,无奈地退了下去。

  壕沟里、外,以及通往明军阵地的几十米平地上,横七竖八倒满了建奴的尸体,血肉模糊,腥红刺眼。

  硝烟完全散去,盾牌、旗帜、刀枪、尸体散落的一片狼籍,还有地上惨叫哀嚎的伤兵,一副血淋淋的屠宰场般的景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没有火炮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