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3章 舆图一指_大明从慎重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边,每边三千人,正好两万七千人,臣想让神机营用红夷大将军戍守边城,换取大明长治久安的盛世,唯有九边不受鞑靼侵扰,大明才有盛世可言。”

  “臣觉得,陛下有打仗的功夫,还不如安置顺天府的流民呢。”

  严成锦道。

  打仗很费银子,猥琐发育才是上策。

  红夷大将军不能攻,但却能守。

  史料记载,小王子是个枭雄,绝不好对付,这一仗不知要打多久,若陷入与鞑靼交战的泥潭,反而会将大明拖垮。

  如今草原各部也并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小王子和弘治皇帝的幼年十分相似,接盘的都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

  在草原,亦不剌和满都赉皆想杀了达延汗,草原内患依旧未平息。

  达延汗觊觎大明九边,是想掠夺粮食财物,强壮兵马,反过来镇压草原各部。

  大明却不同。

  与邻邦交易铁具换来了大量粮食后,国库粮仓渐渐丰盈。

  弘治皇帝才有底气向鞑靼开战。

  这笔钱粮,与其用来打仗,不如先用来解决大明的流民之患。

  解决流民之患是一个极长漫长的过程。

  就算给这些流民田地,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开垦要时间,种植要时间,收成要时间。

  没有种出粮食之前,流民还要朝廷先养着。

  以前九边军饷吃紧,顾不上流民,所以严成锦一直未谏言。

  如今不同了,大量外粮可以助大明撑上一段时间,这些粮食不花,弘治皇帝也会花在别处。

  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那流民拿着破碗,分着粥来吃,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

  他依旧耿耿于怀,叹息一声:“朕始料未及,京城有如此多流民。”

  整个顺天府,乃至天下,不知有多少流民。

  李东阳知道天下流民之数众多,哪里是说安置就安置的,“流民之患,除了施粥,朝廷也别无他法。”

  “或许有……臣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讲?”

  弘治皇帝眼睛放光,直勾勾地盯着严成锦。

  严成锦有些心虚,道:“陛下,可否让臣看一看顺天府的舆图?”

  “舆图取来!”弘治皇帝立即道。

  萧敬将顺天府的舆图取来,摊开在地上。

  严成锦蹲下来,在舆图上随手一指:“臣想将顺天府的流民,归置于此,让他们有个安身立命之处。”

  弘治皇帝和李东阳三人仔细一看。

  严成锦指着的,正是顺天府的良乡县。

  “让顺天府流民尽归于此?这不是胡闹吗!”刘健有些急眼了。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看向李东阳问:“这良乡县,是何来历?”

  “陛下有所不知,这良乡县实在太过清贫,传闻这里的百姓死了连草席也买不起,将顺天府的流民归置于此,岂不是穷上加穷。”李东阳叹息一声。

  严成锦知道,他们想让流民们到富庶的州县乞讨,总能讨来一些吃食,甚至铜板,能活下去。

  乞讨,管什么用?

  流民无田无地,终究是居无定所,分散在各处,饿极了还容易寻衅滋事。

  为了让人丁兴旺,大明有许多政策。

  如今踏破铁鞋无觅处。

  眼前白白有一大群人不用,不是舍本逐末了吗?

  严成锦道:“流民们到了富庶的府县,只能乞讨,受尽歧视,逼急了还可能会偷盗做恶,上山为贼。

  所以,大明的匪患才屡剿不止。

  其因正是源头没有遏制,流民们没有得到妥善安置。”

  弘治皇帝皱着眉头。

  严成锦一本正经:“臣也心知,良乡县是穷苦之地,可却正好用来安置流民,相比于富庶的地方,流民们安抚在这里,反倒不会受到太多的歧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荆襄之地一般。”

  荆襄之地,汇聚着五湖四海的流民。

  无家可归的人,大多都往那里逃难,因为那里不会受人驱赶,不会受人歧视,或许还能混一口饭吃。

  荆襄,大概是明朝的三和吧……

  刘健忧心忡忡:“如此多人,你要如何养活?良乡县已经够穷了,且良乡县离京城又近,万一爆发叛乱……”

  “这个……臣也不敢拍着胸脯保证。”严成锦道。

  弘治皇帝板着脸:“你有几成把握?”

  “……”严成锦。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