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05章 圣旨传江南_大明从慎重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廷开海禁的消息传出,邸报流传大街小巷。

  士绅们不可置信,京城改制的速度实在太快了。

  开了海禁,漕船的价格会上涨,生丝、茶业和瓷器的价格,一日涨了两倍。

  商人们奇货屯居,等在海外贩卖三倍的价钱。

  朝廷和良乡的大船,停泊于码头前,士绅们拥堵一片。

  消息传得飞快,十日后,邸报传到了扬州府。

  扬州府,衙门。

  陈良辅观望天侯,等到老天爷送一场大雨或大雪,可始终,没有丝毫动静。

  门厮拿着邸报冲进来:“老爷,京城来消息了!”

  陈良辅急忙接过邸报看了几眼,下一刻,双眼瞪得宛如牛眼般。

  “朝廷要开海禁?”

  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开海禁必定会引来倭寇和海盗。

  东南沿海地区,受倭寇侵扰会更加严重,海盗是剿不完的。

  另一个门皂跑进来通报:“老爷,京城来圣旨了。”

  话音刚落,就有公公手持圣旨走进衙堂。

  苗逵清了清嗓子,高声道:“你可是扬州知府陈良辅,跪下接旨。”

  陈良辅双膝跪地,低头听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天下苍生为首务。

  休养黎民,共四海之利为利,以天下之心为心,盛邦于安定,致治于末乱。

  今京杭运河枯涸,朕意兴修大运河,拓宽十丈之差,特命爱卿督掌里运河段……”

  陈良辅听完圣旨,满身冷汗,朝廷不仅开了海禁,还要修漕运,拓宽十丈?

  接了圣旨后,忙不迭问:“公公,修运河工程浩大,非万人之数不能动工,人从哪里来?”

  苗逵道:“自会有人来,你命人记一本户册,这些人,都是要还的。”

  陛下吩咐了,要给藩民画出棚户区,给路引凭证。

  只有拥有路引凭证的番人,才能在大明,暂时逗留。

  扬州的丝绸、茶业和瓷器的价格,也如同京城一样,蹭蹭往上涨。

  士绅只恨不能产出更多。

  陈良辅心中暗想糟了,商品价格上涨几倍,还有人种田吗?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哪个天杀的开了海禁?”

  ……

  京城,东宫。

  朱厚照邀严成锦来寝殿,不忿道:“老高,你应允本宫之事,何时兑现?本宫替你干活时,可是当机立断。”

  —————

  “殿下不要心急,就在明日了。”

  需等陛下的怒火过去,严成锦也不能太频繁的谏言,惹陛下不喜。

  翌日清晨,弘治皇帝心中有些忐忑,朝廷用银子的地方,多了修建大运河。

  每年只能在枯水期,围堵住河道口修建,也就是秋冬。

  没有三五年,是修不下来的。

  工期越长,要的糜费就越多。

  “朕的内帑,也抵不出这么多银子,李兆番到岛国了吗?”

  秦紘微微躬身:“还未收到疏奏。”

  海上不同于陆上,不能随时传回战报,往返一次,就要数月。

  往往只有大捷或败北时,才有消息传回。

  李东阳目光流转,两个儿子都在海外,不知何时才能回京城。

  时至今日,他忽然多了一个想法,严成锦一定是想支开我儿,做本官的女婿。

  就像支开杨廷和般。

  正当他思绪漫游之际,严成锦的声音响起:“杨廷和出海,短则五年,长则,或许回不来了。”

  你这小子在咒谁呢?!

  刘健几人面色微动,气急败坏地看过来。

  弘治皇帝面色阴沉,杨师傅于朕,有教诲之恩。

  “严卿家慎言,杨师傅的年纪,比三宝太监最后一次下西洋还年轻,怎么就回不来了?!”

  严成锦躬身:“臣不过是预测种种风险罢了。”

  弘治皇帝眯着眼睛:“你究竟想说什么?”

  李东阳淡淡道:“东宫不可无詹士,臣以为,该选新任詹士了。”

  严成锦愕然抬头:“李公所言,甚是。”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笔趣阁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