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六章近乎绝望的坚守_三国之赤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湟中义从,就是曾经的小月氏人。这支月氏人在草原霸权倾覆,被匈奴攻灭后投靠汉人至今数百年。被编练为湟中义从胡,赐予草场牛羊,为汉室守备西路重镇。

  最初,湟中义从胡的确忠诚的履行誓言。无论是从青藏高原下山来的羌人,还是从北方跨越大漠的匈奴。从西域赶来的胡人,或者本地的叛乱……

  在凉州这片混乱荒凉的土地上,湟中义从们堪称帝国的守护者。

  然而血战的数量越来越多,帝国的恩义则越来越少……随着时间推移,湟中义从们开始厌倦起这种雇佣兵一样的,无止境的战争生活。

  更加糟糕的是,他们并没有融入汉文明的怀抱——或者汉帝国在这方面做得工作还不够多,或者他们干脆不屑于这些胡人。

  无论如何,当帝国愈发衰弱,同时帝国政府的盘剥越来越强。

  在恩义所剩无几后,便是理所当然的愤怒。对贪官污吏,对于不公平,对于压迫的憎恶。以及对于财富,权力,地位的觊觎。

  两种感情混合在一起,让湟中义从迅速变质。

  在东汉近两百年的历史里,每一次羌人叛乱,都能看到湟中义从胡的影子。

  这些得到过汉帝国的武器装备,帝国的训练以及帝国的战术的军队,战斗力远远优于普通羌人。

  又因为在这之前,羌人与湟中义从胡之间的战争几乎从不断绝。羌人被湟中义从屠杀得手脚发软。所以当他们加入叛军后,往往可以获取更高的地位,乃至成为领袖。

  就好像现在的马腾一样。

  他原本也是汉帝国的军官。

  在进入叛军序列后,他的身份,地位,能力,让他很容易在身边聚集起了一批同样出身的同伴与盟友。这其中便包括大量的湟中义从。

  “叛贼!”

  自己人中的叛徒,总是比敌人更可恶。这个道理古往今来一概如此。

  尤其是当惟一的生路,被数百骑湟中义从阻断的情况下。

  孙文台目呲欲裂,瞪着眼睛破口大骂——

  “将军!”

  在他身边,一员大将喊着:“我与公覆护将军突围!”

  “不能走!”然而这个时候,孙坚毫不犹豫否定了他的意见——这时候突围的话,自己麾下精锐部曲必定崩溃,最终结果必然是全军覆没,这是孙文台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结果。

  “但是将军——”

  他身边亲信大将还要争辩两句。但孙坚已经不想再听他说下去了——

  “下马——竖盾!列阵!!!”

  随着孙文台一声令下,他周围部曲精锐迅速翻身下马,同时竖起盾牌。进两百兵士互相用盾牌交替掩护,倒退向后。转眼间便已组成了一个圆形的小阵。

  他们使用的盾牌,并非骑兵擅用的,绑在臂上的圆形小盾,而是汉军最多使用的梯形盾——之前一直挂在马上,便是为了步战。

  这些梯形盾牌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