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一回 乱套了_魂归明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括对金星相的望远镜确认,对金星的观测,对木星的四颗最大卫星,土星环的观测和对黑子的分析。

  伽利略提倡日心说和哥白尼主义一直存在争议,他遭到当时的天文学家反对,他们由于缺乏恒星视差而怀疑日心论。

  伽利略后来在“关于两个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1632年)中捍卫了他的观点,该对话似乎攻击了教皇乌尔班八世,从而被宗教裁判所审判,在软禁中度过了余生。

  在软禁期间,他写了《两门新科学》,奠定了运动学和材料强度学的基础。

  伽利略一生从事科学研究,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是人类不朽的丰碑。

  现在的伽利略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学生,对先进的科学知识就像海绵一样,日以继夜的不断吸收消化,他的执着,他的视角,他的动手能力让科院副院长李洪刮目相看,破格收为京城大学的学生,破格成为京城大学学生的还有哥白尼,而哥白鹿被京城大学聘为教授。

  哥白鹿学有所成,研究成果丰硕,聘为京城大学的教授无话可说,但伽利略与哥白尼都是初出茅庐的学生,破格招收到京城大学读书,引起很多人的不理解,要知道现在的京城大学,每一个学生都是万中选一的尖子,哪一个不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

  只有李洪明白,真正的科学大咖不是考试考出来的,从事科学研究除了聪明之外,还要执着,有耐心,有恒心,再加上一点点的运气,对一些人的不理解,他才懒得解释,科学家之间只用科学语言,不跟凡夫俗子一般见识。

  在联合远征军,真正知道走向的只有张木芳,就连李洪也不知道这几个人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就,张木芳知道,伽利略与哥白尼取得的成就,将超过李洪,这是后话。

  哥白尼在天文学方面天赋异禀,提出的许多问题无人能够回答,等到基础知识充实后,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伽利略对机械,对光学特别感兴趣,看到明帝国在光学的成就,内心早已按耐不住,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黄雁决定第一批招聘的学生、学者,10天后随商船回国,由一个合成连护送,听到可以带家属,一个个笑得有牙无眼,安家费,福利,工作全部由国家安排,不去的肯定是脑袋被门夹了。

  这些学者也好,学生也好,在教廷的眼里,都是异教徒,他们的言行,他们的研究都在不断的动摇宗教的权威,他们在意大利王国有相当的影响力,处理不行,不处理也不行,是目前教廷最头疼的事,现在明帝国愿意接纳他们可是求之不得,虽然国王以及大臣们心里舍不得,但也无可奈何。

  黄雁表示,学生也好,学者也好,只要他们愿意,随时可以回到意大利,明帝国不会,也不屑强留,而且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明帝国也将派出留学生到意大利求学,增进双方的文化交流,想一想好像不吃亏,起码明面上是这样。

  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平等之事,明帝国要的是科技人才,而派出的留学生全部都是学艺术的,长此以往,意大利变成文艺青年是板上钉钉的事,在原时空是一个奇葩存在,这个时空还是甩不去奇葩的称号。。。。。。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