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二章 扬眉吐气_辅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大宋没有败,反而打的辽国主动寻求议和!

  消息传至东京开封,举城欢庆!

  自太宗皇帝,于太平兴国四(979年)年六月,亲率十万大军出镇州,进围幽州开始,宋国再次打回了幽州。

  宋人们,尤其是普通百姓,顿时有种扬眉吐气之感。

  “俺家瓜娃子,就在军中,这次俺们大宋打到了幽州,俺家子子孙孙以后都可以说道了。”

  “这不大宋赢了吗?官家为何没继续让打过去?”

  “老郑,你傻啊,这次辽国来议和,要是谈得拢,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回燕云之地,那就不打了。若是不能,那就继续开干!”

  “就是,寇公还在前线,他定然不会让我们大宋吃亏的。”

  ……

  大宋境内,如东京城内,就此议论纷纷。

  李贤自登州而归,入京城之时,便于城门处听到了此中的声音。

  不可否认,这次北伐取得了胜利,只要再和辽国耗下去,最后一举拿下中京和辽阳府,都不成问题。

  因为现当下,比拼综合国力,辽国还真不是大宋的对手。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大宋富庶,军力也有十五年的全面发展,又岂是十五年前那样能相比?

  只是事态的发展,越加有些出乎众人的预计,首先是党项人的突然进攻,让大宋边关的布放吃紧。其次是大宋皇帝赵恒的身体,据说只在七月之内,就间断的昏迷了七次。最后,辽皇这些年的治理可不是吹嘘,辽国真的决定和大宋拼命,那种伤害绝非常人能想象得到。

  在隐患丛生之下,为了不重蹈辽国之覆辙,大宋的最好做法是,巩固现有的成果,逼迫辽国做出更多的让步。

  最低的要求,当然是让辽国归还剩余的燕云之地,并把宋辽的边境范围,完全推到长城之外。而最理想的要求,那就是让辽国占据的中京大定府和辽阳府,也双手归还给中原的大宋。

  回到东京当日,李贤先去了皇宫,见了于床榻上的皇帝赵恒,汇报了北地和海上行动的过程。

  可见赵恒的起色确实不好。

  后,李贤又去东宫见了皇太子赵祯,和晏殊等人,一同商议辽使之事。

  这次面对辽国来使,赵恒又使太子赵祯从旁参与,显然是想让赵祯再磨砺,亦是让之熟悉下,这个今后大宋要经常性面对的敌人。

  东宫之内,华灯初上。

  包括晏殊在内,都与李贤一道,同赵祯商议起了和辽国谈判的问题。

  这些事项,其实早在李贤尚未归京时,两府宰相,外有朝中的其他大臣,都与赵祯说道过。

  所讨论的,自是大宋的底线,只有内中的精细条款,自有双方下属官吏进行商议。

  晏殊把朝堂近些时日的讨论情况,说道了一遍,随即补充了一句:“辽使预计会在中秋八月十五左右抵达东京,以代表新任辽皇,商讨议和之事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