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三章死道友,不死贫道_我穿越成一个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面对青年的打量怡然不惧,写完这一诗句后,垂手站在殿中央。

  “这孩子心性不错。”姬乐正襟危坐,面对童子召唤的桃树,缓缓开口,评价了一句:“桃枝仅是幻象。但能以文字凝聚桃影,也属难得。”

  “他是刘胜的族侄,尚算大家出身。加上灵力充沛,天资过人,虽然年纪小,但短短几日时间便已经入门‘文字神通’。”

  青年的武魂之道在军队中传开,史皇氏的“文道”修行也在学宫初有建树。姬乐见到文武并行,脸上多了几分笑意。

  “纵然他天赋过人,也需仰仗老爷子的教导。短短几日由此成就,更是您教导有方。”

  “老朽在学宫教导儒生,此乃本职。只是……”

  “只是什么?”

  “孩童启蒙时期,灵性最强,适宜学习文字,研究文道神通。如果未来运作得好,可以视作夏国一大修炼支柱。”

  如果全部国民都能学会文字神通,夏国的战力何止攀升一倍?

  某种意义上,文道便是史皇氏赐予的神术。他对六七岁的孩童启蒙,让这些孩童通过一缕文气种子,逐渐领悟文字的奥义,用文字的力量御使天地万象。

  “学宫中的典籍太少了。单单作为启蒙来说,都有所不足。老朽目前,仅仅补全诗经一部,还有众多启蒙典籍等待修缮。”

  青年有所思说:“老爷子说的没错,学宫里头的经典留存不多,都是当年那批先民中的饱学之士凭借自己记忆誊写。但根据你们的说法,那个时代崇尚“传经治家”,众多经典著作都被世家把持,留下来的经典着实不多,且各家传承不一,彼此论述也有分歧。”

  仓颉纵然“造字圣人”,对文字经典的了解,无人可出其右。可要把整个华夏数千年的文明典籍全部誊写出来,仍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老者频频点头:“不错,老夫此来,就是求救来了。”

  “求救?”姬乐道:“老爷子的意思是,让我帮忙用降灵具现的方式,从薪火中提取信息,制作典籍?”

  “那也只能从东汉之前具现,可我相中的不少典籍,都在东汉之后。”

  比如唐宋时期的诗词。

  根据史皇氏研究,诗词最适合启蒙孩童,陶冶情操,培养文学内涵。

  “唐诗宋词?”姬乐沉思说:“的确,我没办法具现这些后世典籍。毕竟此刻连纸都没造出。农宫那边的技术,还是有待提高。不过老爷子放心,回头我再去催催,肯定帮学宫提升一下硬件。早日将后世的纸笔弄出来。”

  “不不不,老夫不是这个意思。”史皇氏眼睛落在姬乐身上,努力抖出一个和蔼的微笑:“我的意思,是请国灵殿下跟我一起默写诗词,为学宫制作启蒙教材。”

  顿时,姬乐脸上笑容散去,他干笑两声:“哈哈……老爷子这就开玩笑了。我这点墨水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