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5章 先正达的种业翻身仗_我能提取副作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内民众关注的焦点。

  如何打好种业翻身仗,成为政府部门,科研专家甚至街头百姓关心的话题。

  先正达和汪德率领的种子团队,也因此站在了聚光灯下。

  他亲任组长,开启了一场种业攻坚战,立志要完成为华夏现代农业探路的光荣使命。

  先正达内部很快建起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种业是公司的第一要务,各部门都应全力配合种子业务部门的工作,甚至为了种子业务,公司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

  “种子成功了,公司就成功了;种子失败了,公司其他业务翻几番都是失败的。”

  汪德在一次内部高层会议上,以一股破釜沉舟的气势如是说道。

  国民厚望与企业命运,自此被牢牢捆绑在了一起。

  重压之下,他总会感到焦虑,晚上经常睡不好。

  他不再有任何休假,周末开会也成了家常便饭,工作量激增到了以前的两到三倍。

  即便如此,他也无怨无悔,心中只有一份家国情怀在激荡起伏,支撑着他坚持下去。

  压力再大,只要能够参与其中,他也会感到无比幸运。

  因为,这是华夏一代农业人的梦想。

  他们的使命,就是集成国内外创新资源,以相当于别人3倍的速度去奔跑,减少国内外种业的代差。

  可能10年以后,双方就能并驾齐驱,甚至华夏企业还能有所领先。

  华夏种业由于过去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到位,整个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国有8000多家种子企业,其中最多只有100家具有研发能力,绝大部分都是销售公司。

  而种业的行业集中度也很低,鹰国前3家种子公司占了70%的市场,华夏前10家种子公司市场规模占比不到30%,企业规模小,也就无法保证研发投入。

  这一年多以来,汪德率领先正达开展了一系列的行动。

  研发端,打造了一个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作物的创新中心。

  销售端,打造了一个华夏种业共创平台。

  同时还加强与农科院的产学研合作,采用先进的基因编辑,生物育种等技术来研发更好的产品。

  最后,还建立了一座种子博物馆,搜集了丰富的种子资源。

  公司的投入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已有数十个玉米和水稻的新品种获得了审定通过。

  然而,这还远远不够,种子培育过程之复杂,远超人们想象。

  过去30年来,全球在育种水平上的突破,年均增产只有几个百分点。

  为了赢得这场种业翻身仗,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些增产几个百分点的新品种。

  他们要的是一个爆款,一个能大幅度提高产量的爆款,才能满足国家与人民对育种的期待。

  当年杂交水稻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时候,比常规水稻增产了足足20%。

  所以,培养出一款增产高达10~20%以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