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39章 君臣垂泪_扛着AK闯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内阁的老大爷们被刘鸿渐的举止惊呆了。

  安国候,一代牛人、混不吝、御前红人,还是红的发紫,紫到发黑的那种。

  不论是在朝堂上,还是在这暖阁里,哪次见到安国候,不是一副耀武扬威、二四不在乎的样子。

  他年纪虽轻,有时看问题却老辣的让他们这些老阁臣汗颜,对于大明的积弊也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仿佛所有人在安国候的眼里都是纸人,他不拉帮、不结派,在朝廷里宛若一股清流。

  对于当朝的勋贵,更是不管你是国公还是国丈,只要看你不顺眼,就敢怼你。

  可就这么一号响当当的人物,现在他们面前,在这暖阁之内。

  他流泪了……

  究竟是发生了什么?发生了多么严重的事,才能让安国候流下眼泪,内阁不止一位大佬心中犯疑。

  兵部的情报还未传到,以至于连兵部尚书李邦华都是丈二和尚,首辅郑三俊也是与自己的同僚面面相觑。

  “稍安勿躁,佑明你先坐下!”崇祯拍了拍刘鸿渐的肩膀,轻声说道。

  动作虽小,更是让内阁的几位大爷心里发酸,这是什么样的待遇,他是皇帝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整个大明。

  圣上如果也给老夫来这么一下,老夫就算肝脑涂地,马上死在这里也值了。

  崇祯当然不知道内阁里竟然有人如此想,他面无表情的把书信交给首辅郑三俊,示意内阁成员传阅查看。

  事实上他甚至想不起来阎应元是谁,这也难怪,作为大明帝国的皇帝,每天只处理政事都要到凌晨。

  哪里会记得一年前他从江阴小县召集来的三个不入流的典史。

  但是,唯一让他感到触动的是,这封信明显是用血写成的,这是份血书。

  究竟战事如何的紧迫、或者说心中如何的愤懑才能如此决绝,崇祯自己也算是极容易激动之人。

  但他却有点不解安国候为何如此激动,作为皇帝,如果真的说能让他难受的,无异于百姓流离、疆土沦陷了。

  他不知道这个叫阎应元的与他的安国候是什么关系,竟值得他的肱骨流了泪。

  帝王是没有友情的,更有甚者,连亲情都保不住。

  但是内阁的几位大爷却知道,不论是吏部尚书郑三俊,还是兵部尚书、次辅李邦华,看完了信皆是了然于胸。

  阎应元的任命可是要经过兵部和吏部考核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有安国候的这层关系,即使阎应元再有能力,也不可能直接升任参将之职的。

  哦,原来是安国候的好友战死了,几位阁老互相对了对眼神,都默不作声。

  他们都是活了大半辈子的老朽了,这等事早已是司空见惯,他们更在意的是边关的战况,以及宣辽总督黄德功能否抵御住建虏的这次倾国之战。

  “诸位爱卿有何建言?”类似军国大事,这等开场已经是崇祯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