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六百四十四章 最强脱色炭_汉末第一兵法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碗中,接着,把竹筒在碗里涮了又涮。

  之后,按同样的方法,依然是,李孟羲拿着竹筒,关羽拿笔蘸墨往里滴,竹筒实在太小,滴不几滴就要满了,此时少一滴则不满,多加一滴则要溢出,此时,关羽便再次捻着胡须蘸墨,每每,关羽用胡子点了两次三次墨,刚好,把竹筒里滴的满满当当。

  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总之,李孟羲相当于用竹筒当做一个没有刻度的试管,每次加满了墨,以此来控制精度。

  管他竹筒的容量是多少毫升,不用管,只要加满,那每只碗里,都加的同样多的墨。

  单单加墨的过程,加完了四十一碗墨,就耗费了大量时间。

  墨加完了,关羽的胡子尖上粘的都是墨。

  李孟羲暗笑,关羽对造纸一事,多下本啊。

  四十一碗墨水配置成功,每只碗中,都加了一样多的水,加了一样的墨,每碗墨水中,墨色轻澹如一。

  最后一步,加炭。

  墨水配置了四十一份,炭也有四十一种。

  李孟羲与关羽小心翼翼的忙碌着,他们把炭碗和墨水两两分做一组,接着,每一只碗中丢炭三块。

  四十一只碗,每只都丢三块炭。

  这一切做完,屋子里的地上,整整齐齐摆了共计八十二只碗,摆了一地。

  再之后,便是静等,静等炭把墨色吸附。

  固然,拿着碗把碗晃起来能更好的加快脱色过程,但是加入了摇晃过程,摇晃不可控,李孟羲生怕因为摇晃次数或者力道的不同造成脱色效果的差别,他因而就减去了此过程,以尽可能减少误差。

  等待的时间很漫长,估计足有一个时辰之久,李孟羲过去看了看,他端着只放了墨水未放木炭的那只碗过去跟测试的那些比较,显眼可见,测试的碗中,墨色明显变澹了。

  接下来,便得凭眼力了。

  李孟羲跟关羽左一个右一个,跪到地上凑近去瞅,他们细致的一碗一碗瞅过去,认真比对着不同墨水的颜色,以比较出其中墨色最澹的那一碗。

  李孟羲发现一碗墨色澹的,就端出来,发现一碗,就端出来,统共四十一碗,李孟羲这边检查了二十碗,他挑出了墨色明显更澹的四碗。

  另一边,关羽也挑出了四碗。

  于是,统共就有八碗水挑了出来。

  这八碗放一起再经仔细比较,比较来比较去,最后剩下的两碗水,不分伯仲,看不出哪个墨色更澹。

  李孟羲去看对应的木炭的名字。

  “我的是柳木,果然是柳木炭!”李孟羲惊讶。

  “关将军,你的呢?”

  关羽也把碗转过来,去看炭碗上用石灰写下的痕迹。

  “某的是……灯草。”

  “这灯草,是何物?点灯的?”李孟羲有些疑惑,这灯草,莫不是儒林外史那个严监生临死前也不舍得点的那种灯草。

  随后,在关羽讲解下,灯草,草本一种,草茎中空,有芯,泡油里,会吸油,于是能点起长燃。

  果然,这灯草,就是严监生舍不得点的那种草。

  有芯的草,还中空,李孟羲大致能想到这种灯草的芯大概是何种模样。李孟羲小时候的记忆,田野中有不少的草待秋天草老了之后去把草折了,里边有很软的棉花一样的芯,能抽出来。

  棉花……

  棉花芯也很容易吸油的,棉线也适合做灯芯的,棉线吸油效果极好。

  对啊,若说疏松,有什么植物材质比棉花还疏松?

  如果,找来棉花,闷成炭,那吸附效果,又是怎样,好是不好?

  可,而今汉末,中原尚未大规模种植棉花,棉花不好找。

  测试结束了,灯草芯做的炭跟柳木炭,这两种吸附效果是最强的。

  拿来和其他木炭做比较,这两种炭的脱色效果比其他炭脱色效果强的多,加了柳木炭和灯芯炭的墨水,明显比其他碗里的墨水更澹。

  测试成功,已确定,常见草本与木本中,柳木炭和灯草炭吸附脱色能力最强。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