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7章 用互联网的思维造坦克 (下)_工业之动力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外信号这个问题,在全球也是难题中的难题,虽然不知道梁远会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但从那些凌乱被删涂掉的笔迹来看,这个少年的思维用天资横溢,活跃异常来形容绝对没有夸张,使得朱雨生对下边内容的期待感越来越高。

  梁远基于一时兴趣和脑洞搞出来的这份设计说明很薄,换壳技术的关键指标如何降低车辆的红外信号,已经是这份文件的最后一页。

  朱雨生翻页之后,在新页面的第一行就看到了比别的字体都大上一圈的几个大字热电效应。

  在热电效应这几个大字前还有几个明显是后添加的小字半导体。

  半导体热电效应

  朱雨生只是微微琢磨了一下,眼神继续看了下去,果然在后边梁远详细的写了如何利用基于热电效应的半导体温差发电片来降低坦克的红外信号。

  热电效应也被称之为塞贝克效应,科学的术语就是当受热物体中的电子空穴,因随着温度梯度由高温区往低温区移动时,所产生电流或电荷堆积的一种现象。

  热电效应的应用始于二战之后,最先用于宇航,军事等用途,比如大名鼎鼎的旅行者一号飞船上搭载了基于热电效应的同位素温差发电机,直到新世纪之后,旅行者一号飞到了远离地球的太阳系边缘,温差发电机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工作。

  冷战时期,由于温差发电机使用原始木材获得的火焰就可以发电的特性,被美国军方视为绝密,部署给冷战前沿的精锐部队。

  冷战结束之后,类似组装温差发电机的半导体发电片开始渐渐用于民用项目,比如世纪之交利用人体发热作为发电动力的温差手表曾风靡全球。

  眼下冷战还未结束,半导体温差发电片这东西不但是军事上的绝密,也是巴统组织对共和国禁运高科技商品。

  朱雨生当然知道温差发电这东西不错,也知道国外应用这类技术降低过坦克的红外效应,问题是共和国压根就没有研究这玩意的人才,而且这东西在九十年代初期哪怕再国外也是b一片截然不同。

  叹了一口气,朱雨生的心情有些复杂,事情到了最后即在预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以梁远的年纪和学历而言,能写出这个方案已经算得上绝对意义上的天才了,虽然计划具有工程上的可行性,但技术获取难度大,经济成本难以承受是这个计划无法改变的硬伤。

  一般来说热电材料的优值每提升一,可以近似的认为半导体发电片的热效率提升35。

  据朱雨生所知,从五十年代开始,全人类的科学家就开始寻找热电系数更高更适合温差发电的半导体材料,结果四十年过去了,当年和热电材料一起成为研究热点的高温超导材料人类都已经获得了巨大的突破,而热电材料仿佛时光凝固一样只在原地踏步,已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