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六十七章 华夏教育改革(中)_我在大学当校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上升不少。

  头偏向右侧,透过玻璃望着外面的校园景色,似乎陷入了回忆当中,声音则是缓缓响起。

  “20年前,我从武大博士毕业后入职鹭岛金融学院,也就是今天的鹭岛财经大学。也就是从20年前,利用着教师和班主任身份,我开始了对学生的多年观察。”

  “通过观察我发现:教育扩招就像一道流水线,很多学校复制了一批又一批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最后将这些普通的大学生推向社会。”

  “而在扩招中,身为985、211的顶级名校或重点大学倒还好,依旧享有“天之骄子”的待遇。反倒是这次扩招产生的大量二本院校学生,却面临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这些学生作为最普通的年轻人,他们的信念、理想、精神状态,他们的生存空间、命运前景、社会给他们提供的机遇和条件,以及他们实现人生愿望的可能性,是这个国家最基本的底色,也是决定一代人命运的关键。”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追求、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在就业层面的个人命运走向到底和大学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关系?”

  黄虹说到这里,停顿了下,端起咖啡喝了一口。

  陈灏听着很有感觉,因为光华大学的现在所处的地位就是私立二本,二本的地位却是尴尬。比上不如,比下胜于三本专科。

  陈灏关注地问道:“那黄教授您通过这些年的观察,有什么发现吗?”

  “这里就要提及【教育产业化】了。”黄虹教授感慨一声,然后问下陈灏,“对于教育产业化,你的认识是什么?”

  “学校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比如漂亮国的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的关系。”陈灏脑海中下意识出现硅谷。

  硅谷与斯坦福大学时相辅相成,不仅实现了教学、科研与产业的互动,也为教育提供了可观的经费来源,还给学生的求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属于双赢。

  黄虹教授听了却摇摇头,“你这里的举例是斯坦福大学,那你知道在教育产业化之下,国内二本,乃至一本大学真实情况是什么样子吗?”

  “不知道,黄教授您请讲。”

  黄虹教授长叹一声,声音中无比沉重。

  “在我的那个大学时代,教育目标指向的是为集体(祖国或社会)培养“人才”,而到我的学生,却变成了培养成为找到工作的就业主体,以温铁军老师的话,就是【把人变成资本化的一个要素】。”

  “具体的体现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高校或者说学校就是工厂,学生就是流水线的产品,教师就是工人。工人制造产品,但是不清楚产品在社会中的销路如何,因为这不是他们关注的,但是工厂需要,否则工厂不会被社会认可,产品长期质量偏低,会被主管机构(教育部门)要求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