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七十六章 詹娘舍哨所的故事(下)_我在大学当校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因,然后陷入沉默中。

  “其实我们哨兵这批智能作战衣不是采购的,新闻你们也看了,光华前几日才召开的发布会,能生产多少?”

  “是光华大学的陈校长定向对我国所有的边海防哨兵捐赠的物资。”

  马关敬有些自豪,腰板更是挺直了几分,他补充了道,“恩,只有咱们哨兵有!”

  【哨兵神圣,不可侵犯。】

  这8个字背后的艰辛,是不足与外人道也的。

  如今见有人还没忘记他们哨兵的存在,让马关敬欣慰又敬佩。

  只好心里暗自发誓,只要在哨所的一天,就要对得起光华捐赠的智能作战衣,对得起哨兵的身份和背后的祖国。

  哪怕是平时顽皮的王鹤,在这一刻也和黄伟轩肃然起敬,从军以来第一次对自己哨兵的身份感到无比光荣!

  王鹤如同打了鸡血似的,主动请缨道:“哨长,班长,我已经换装好了,那我出去继续站岗了!”

  “不用不用,”李玉成赶紧拉住这傻小子,摆摆手道:“你俩也站岗不少时间了,待会我、老马跟你们交接岗。”

  “那……那待会我去训练吧!”王鹤只感觉现在身体里有着用不完的力量。

  “我也去!”黄伟轩也附和道。

  “行吧。”李玉成看着两人离开的背影,摇了摇头。

  “年轻真好啊。”

  “的确。”马关敬深以为然地点头。

  一小时后。

  王鹤和黄伟轩两人的训练计划被一道喊声中断了。

  “阿妈啦送菜来啦!”

  一听班长喊得这话,王鹤跟黄伟轩连忙出去接了三位“家人”进屋,搀扶到电暖气旁烤火。

  63岁的达吉、68岁的次仁曲珍、63岁的普赤,三位来自yd县亚东乡仁青岗村的阿妈,也是詹娘舍哨所所任战士的阿妈。

  詹娘舍的故事并没有多少,不过有一个是非常重要的,那便是三位阿妈和哨所的故事。

  1982年开始,仁青岗村的达吉在得知边防哨所条件非常艰苦,吃上新鲜蔬菜是战士们的奢望后,便于次仁曲珍和普赤决定去给哨所的战士们送蔬菜。

  早上四五点摸黑出发,照着小手电,翻山越岭走八九个小时,回到家常常是深夜。

  从海拔2000多米到4000多米,从亚东河谷到雪山之巅。

  40年过去,她们从风华正茂的“阿佳”(大姐),变成两鬓斑白的“莫啦”(奶奶)。

  3位阿妈的足迹遍及詹娘舍、则里拉、东嘎拉等10多个哨所。

  哪怕近些年各哨所交通越来越便利,物资上也很充实,可是阿妈们的坚持为边防战士背送蔬菜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

  其中不乏遇到危险,比如有一年冬天,风雪特别大,她们在山里迷路了。最后还是听到哨所的狗叫声,顺着声音才找到哨所。

  而那时,已经是午夜时分,达吉三人已筋疲力尽,见到这一幕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