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秦国和赵国哪个先顶不住?_战国大权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恐怕确实不行。”

  乐乘被这一句话差点噎个半死,怒道:“你六十万大军人吃马嚼,那是一个天文数字,秦国能顶得住吗?”

  李建正色道:“那下官就想要问一句了,四十万大赵兵马人吃马嚼,同样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大赵……能顶得住吗?”

  这个问题问出来,在场的所有人又是一片安静。

  田单似乎明白了什么,脸上第一次露出了震惊的表情,看向李建。

  “你、你是想要用后勤拖垮大赵?”

  李建笑了起来,一脸的云淡风轻,从容自信。

  “正是如此。”

  于是,一个问题就摆在了眼前。

  假如双方无限僵持下去,究竟是秦国率先支持不住,还是赵国率先支持不住呢?

  这个问题,显然对本次推演的胜负有着重大影响。

  赵王毫不犹豫的开口:“秦国人那么多,肯定是秦国先顶不住!”

  太后看向田单,却发现田单表情极其的严肃。

  太后微微皱眉,道:“都平君,你是相邦,对大赵国内的粮食军需数字应该很了解,你来说说。”

  田单沉默片刻,道:“回太后,老臣觉得……应该还是大赵更加能支持下去吧。”

  田单的话音落下,赵括的表情顿时就是一松。

  既然是赵国后勤更加能支持,那秦国的僵持自然就失去了意义,免不了狼狈撤出上党的结局。

  赵括,赢了!

  一旁,乐乘的表情甚至比赵括还要更加愉快,甚至已经笑出了声。

  “所以,李建你现在无话可说了吧?你……输了!”

  众人目光锁定李建,有惋惜,有不屑,也有嘲笑。

  然而,李建的表情却异常的平静。

  李建看向太后,正色道:“太后,这一次的兵棋推演,事关将来秦国和大赵之间的国运之争。若是仅仅凭借都平君的一句话就判定胜负,难道不是太过草率了吗?”

  “古往今来,因为一个念头的误判而导致国家衰落甚至灭亡的例子简直不要太多。若是太后真的为大赵国运着想,还请太后将掌管财政的蔺相如蔺卿,掌管农田的平阳君赵豹和负责掌管情报的平原君赵胜过来。”

  “蔺卿和平阳君能够提供大赵国内的数据,平原君能够大致提供秦国可动用的物资数据,两相印证之下,究竟谁能够坚持更久,便是无可辩驳的了。”

  廉颇闻言顿时一拍大腿,叫道:“对对对,李建说得对。都平君,你就是想要针对李建,所以在这里昧着良心胡说,一昧的偏袒赵括,不要以为老夫不知道!”

  随后,廉颇又转向太后。

  “太后,老臣也有话要说。秦国的国力是比大赵更强的,坚持的时间比大赵更久难道就很奇怪吗?老臣才是大将军,带兵打仗的人,总不能只听他田单的,不听老臣的吧?”

  田单大怒,正打算开口反驳,却被太后阻止。

  赵王跃跃欲试,道:“母后,寡人觉得李建和大将军说得对啊,都已经涉及到百万大军的性命了,怎么就能单凭一个人的话决定胜负呢?要大家一起商议出结果才是。”

  太后沉吟半晌,开口道:“单凭都平君的一句话就判定输赢,确实有些草率。若是将来因此而影响到大赵国运,非老妇所乐见。”

  “来人啊,召平原君赵胜、平阳君赵豹、上卿蔺相如入宫!”

  太后一声令下,顿时就有传令使者飞速策马离开。

  校场之上的众多旁观者看着这一幕,不免心潮起伏,有大开眼界之感。

  没想到,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兵棋推演,竟将赵国朝堂之中如此之多的核心重臣都牵扯进来了!

  请收藏:https://m.bq10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